“教考衔接”是新高考区别于旧高考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新高考喊得很响的一个理念。对于从事高三教学工作和高考研究工作的人来说,要想彻底理解新高考,对“教考衔接”这个概念不能不研究清楚。
何为“教考衔接”呢?
综合近些年的新高考真题和每年高考结束后教育部公开发布的评价新高考试卷试题的文章以及教育部发布的相关文件看,所谓“教考衔接”应当包含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一方面,从高中课程标准的角度看,“教考衔接”即是学校教什么,高考就考什么,强调的是学习教材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角度看,高考对高中教学还具有“引领”的作用,强调的是高考的“指挥棒”的作用。
面对这种情况,对于一线基层教师和基层教研人员来讲,在组织学生备战高考的时候,究竟该如何把握这二者的关系呢?笔者以为,最恰当的把握方式就是从发展变化的角度,从改革的角度来把握二者的关系。具体来讲,高考命题必须回应并体现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不能唯高考是论;同时,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包括高考备考——也必须紧跟高考命题的发展变化,不能唯教材是论。只有二者互相照应、互相关联,才能赢得教学和高考的双赢。那种单方面地认为谁应该紧扣谁的理解显然是片面的,这种片面地理解既会使教学走偏,也会使高考备考走偏。
本着这种认识,本文将从高考回应教材和教学回应高考——主要是高考复习回应高考——两个角度来谈谈新高考所力倡的“教考衔接”的基本路径。
从高考命题回应教材的角度看,“教考衔接”应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高考命题直接关联着新教材的教学内容。高考命题直接关联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就语文课来讲,教学内容直观地体现为教材所选择的课文,所以,高考命题直接关联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即是高考命题直接同课文联系,考查课文中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能力点。拿文言文阅读题来讲,文言文阅读题中词语题就是典型。新高考在设计文言文阅读题中的词语题时,往往会和学生学过的课文中同一个词语联系起来设题。这一点,各位只要看看近几年新高考语文试题,即可明了,这里,笔者不再赘述。
2.高考命题直接关联着新教材的单元学习任务。 2024年新课标Ⅰ卷现代文阅读Ⅱ是一篇当代散文,其第8题为:“文章为何说‘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这句话是文中的关键语句。学生解答该题时需要调动既往语文学习中关于“理解关键语句”的相关经验,进而把握本篇散文的神髓,如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我与地坛》一课布置的相关学习内容。
第9题为:“文末画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不愿在回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你认为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请简要说明。”这道题考查对回忆性散文的阅读理解、鉴赏评论能力。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了以鲁迅《朝花夕拾》为代表的大量回忆性散文,对于该题的考查点之一,即写作的当下与被回忆的过去之间的交错转换已多有涉及。由此,该题可以被视为对中学语文关于回忆性散文学习的总结和升华,既紧密联系教材,又指引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教授现代文时,不仅要形成明确的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还要引导学生及时将积累的学习经验、阅读经验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2024年新课标Ⅱ卷第20题属于语言文字运用题,采取传统的修改语病题形式,考查内容之一为“列入”与“之一”的搭配。这一考查内容涉及词语意义用法的精细辨析和词语的准确选择,与教材中的知识相呼应。例如,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的“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单元,重点讨论了“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单元“学习资源”中的《认真学习语文》《词义》等材料也都强调了精确辨析词义、把握词语使用上的细微差别,从而在语言表达中准确选择适当词语的重要性。
3.高考命题直接关联着新教材的新增内容。新教材中新增或有新要求的篇目在新高考中直接体现了出来。这一点在新高考的名句默写题中体现得尤为充分。老高考对高考名句默写题针对的篇目是当时由通行的《考试大纲》规定的,共64篇,其中初中50篇,高中14篇。而新高考语文名句默写题必须背诵的篇目是由《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确定的,共60篇,把这些篇目同老高考规定的背诵篇目比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其中有百分之99的篇目同老高考规定的背诵篇目不同。
比如拿要求背诵的文言文来看,老高考规定高中必背的文言文有5篇,它们分别是:荀子的《劝学》、庄子的《逍遥游》 、韩愈的《师说》 、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 ;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规定的新高考语文名句默写题必须背诵的文言文有20篇,在这20篇中,除了荀子的《劝学》、韩愈的《师说》 、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等这四篇同老高考相同外,其余16篇则完全是新高考新增加的。
4.高考命题直接关联着新教材所选篇目的作者。2024年 新课标Ⅰ卷现代文阅读Ⅰ的材料一选自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与中学语文教材中《纪念白求恩》《反对党八股》《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等文章紧密联系。试题呼应教材、回应课标,很好地落实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关于“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习反驳,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等要求。
5.高考命题间接关联着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从教材编写的角度看,教材是国家教育方针的基本载体,所以,编写教材必须体现国家的教育方针,这是毋庸置疑的铁律。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立德树人,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于教材编写的这一方向性指针,新高考在作文题的命制上充分地体现了出来。
2021年新高考1卷的作文题是谈“体育之效”,2卷是通过一幅漫画谈对人生的看法。2022年新高考1卷作文题的中心话题是“本手、妙手、俗手”,蕴含的观点是“立足根本,方得妙手”;2卷的中心话题是“选择、创造、未来”,蕴含的观点是青年人要用奋斗铸就梦想。2023年新高考1卷作文题的中心话题是“故事是有力量的”,导向显然是讲好中国故事;2卷作文题的中心话题是“青少年的个人空间”,蕴含的观点是谈青少年的成长。2024年新高考1卷的作文题的中心话题是“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不是越来越少”,引导考生辩证思考,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2卷作文题的中心话题是“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蕴含的观点显然是人生要不断进取,勇于探索。
从上边的分析中,不难看出,高考命题同新教材的联系是多么的紧密。
从高考复习回应高考的角度看,“教考衔接”应该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高考复习必须关注高考的命题理念和命题方向。
2.高考复习必须关注高考的考查内容和考查目标。
3.高考复习必须关注高考试卷试题的发展变化。
为什么这么认为呢?答案就在历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对高考命题工作的要求上。为了行文简略,这里,我们只将2025年的《通知》中关于高考命题工作的基本要求抄录如下:
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坚持立德树人,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试题,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加强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考查,引导创新能力培养。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持续加强国家教育考试命题和考务工作队伍建设,强化规范管理,完善保障机制,提升工作水平。
从这个要求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上述三个方面的要求《通知》是这样表述:
1. 指导思想有三个:①立德树人,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③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思想。
2.考查内容、考查目标可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①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思维品质、创新能力;
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及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能力。
对于前者,《通知》的要求是“加强”,对于后者,《通知》的要求是“注重”。
3.高考试卷试题的发展变化。这方面的表述只有一句话:“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如何“深化”?如何“改革”呢?《通知》对此未做详细要求。根据笔者的研究,笔者认为,由中国高考报告学术委员会在高考蓝皮书中系统阐释并推广 的“三线”、“四无四不”的原则当是深化试卷试题改革的基本方向。
何为“三线”呢?“三线”指的是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情境载体串联线。这“三线”将高考试题考什么、怎么考提炼概括得十分准确,是高考命题、高考试题研究者不能不熟知并不能不认真对待的高考试题命制原则。
何为“四无四不”呢?“四无四不”指的是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无任务不立题。“无价值,不入题”是指高考紧扣时代主题与时代精神,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奋斗精神、爱国情怀等方面的引导和考查,将立德树人融入高考试题中。 “无思维,不命题”是指高考突出对学生关键能力、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的考查要求。 “无情境,不成题”是指紧密结合社会热点问题、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实际等创设真实情境,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无任务,不立题”坚持问题导向和任务驱动,以解决实际问题和学科任务为考查目标,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调动关键能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当然,在这个方面,作为高三的科任教师和高考研究人员,除了要认真学习领会《通知》的基本要求外,对高考命题的两个纲领性的指导性文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也要全面掌握,深刻领会,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准确地把好高考复习的方向、高考复习的目标等事关高考复习成败的关键性东西。
如何认识、把握新高考在试卷试题方面的变革?这是每个高三科任教师和每个高考一线研究人员必须面对,且必须搞清楚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搞不清楚,就不能科学准确地指导高三学子备考, 就会使高考备考出现偏离,甚至背离高考宗旨和高考改革方向的行为。那么,究竟该如何认识、把握新高考在试卷试题方面的改革呢?经过长时间的学习,笔者的体会是,透彻理解、把握好新高考在试卷试题方面改革的核心理念——教考衔接,只有将这个理念所牵涉到方方面面彻底搞清楚了,新高考在试卷试题方面所开展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就能被我们把握住,我们也才能有资格、有底气去指导高三学子的备考。